热线电话: 16638617826 在线咨询

写作辅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辅导 ››  课堂作文 ››  三年级

三年级第三单元•习作—怎样写节日(上)

发布时间:2020-04-22 09:22:16    浏览次数:3379次

景文周

      开场警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王安石的《元日》,大致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人们)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了新的桃符。一首《元日》把我们从旧年带到了新年。新年就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包括除夕、元日(正月初一)、元宵节三个部分,也是一年的开端。那么,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看荧屏:

荧屏火花

除夕夜一家人团圆的画面;


正月初一拜年的情景;


十五灯节观灯的画面。

内容解说

几组不同的画面都展现了春节热闹欢庆的气氛。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传统文化节日指的是我国特有的以农历记年的有关节日,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寒食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而以公历记年的元旦节、圣诞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不属于传统节日的范畴,这节课我们专门探讨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不仅学校要放假,各单位、机关也要放假过春节。春节是团圆的象征,春节是快乐的代名词。然而,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对春节的理解也有差异。有的人认为从头年的腊八起就进入了春节,有的认为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算春节,还有的认为从年三十开始算作春节,直到正月十五(灯节)结束。实际上,从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可以看出,春节指的应该是新春的正月初一(大年初一)这天,也叫元日,即新春的第一天。由于春节具有辞旧迎新的性质,人们习惯上把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也当作了春节。也就是说,人们心目中的春节指的是从旧年的最后一天到新年的第十五天结束。包含除夕、元日和元宵节。

其实,这是三个不同的节日。

除夕,旧称“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因为“夕”指的是晚上,所以“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等,是除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因此,在除夕这天,远在外乡的游子都要赶回家和亲人团聚。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年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近些年,又增加了看春晚这一内容。民间的除夕晚上要放鞭炮,借以驱赶叫作“年”的怪兽,以保来年平安。

元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即大年初一,是一年之首,俗称新春、新岁、新年等。这天,人们习惯上要拜年,年轻人和孩子要给长辈问安、磕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以迎禧接福,一年平安。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节,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节令。“宵”指的是晚上,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作元宵。元宵节这天人们喜欢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晚上人们习惯出门赏月、观灯、燃放烟花、猜灯谜、吃元宵等。

写作指导

以上是有关春节的介绍,算是本次习作的内容。怎么写呢?有关节日的写作,没有约定俗成的方法。但是,就“节日”两个字而言,可以写成以下两种文体,即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某个节日的时间、性质、成因、习俗等写成的文章叫说明文,叙述怎么过节日写成的文章叫记叙文。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作文,还没有学过说明文,这里老师只讲记叙文,也就是用叙述的方法写一个传统的节日。主要将四点:

首先,交代过节的地点和人们。

请注意,这里没有出现时间。这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说春节,肯定是大年初一前后,一说中秋,谁都知道是八月十五。所以,写节日的文章没必要再次交代时间。但是地点和人物都是需要交代的,在什么地方过节,都有哪些人参加等,一一交代出来,习作才显得清楚明白。

其次,要详写过节的经过,也就是怎样过节。

这是习作的重点。怎么过节呢?自然要根据各地各家的风俗习惯而定。比如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都是吃饺子。有些家庭可能单单煮一些饺子完事;有些家里在煮饺子时还要下进去几根挂面,美其名曰“金丝穿元宝”;有些家庭在包饺子时故意包进去一枚硬币,说是谁吃到谁有福;还有些家庭,不仅煮饺子,还要做上几道菜,说是“开元红”。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经过。这里面包含过节的准备、各自的工作、饭菜的种类、吃饭的经过以及饭后的活动等等。例如下面这篇《团年饭》,请欣赏:

时间:腊月二十九(小月);地点:湖北老家;人物:我、奶奶、妈妈、大婶、二婶、叔叔等;事件:吃团年饭。那么,亲戚们是怎样到奶奶家聚会的?大家各自在忙些什么?午饭怎么吃的,都有哪些饭菜?习作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尤其对饭前大家一起聊天以及怎么吃午饭叙述更加细致,经过具体,读罢犹如亲临其境。

写除夕如此,写元日、写灯节也都应该是这样。需要注意的是,写除夕侧重团圆;写元日(大年初一)侧重喜庆,侧重吉祥,拜年呀,发红包呀,游玩呀等等;写元宵节则要侧重热闹:看表演啦,舞龙灯啦,玩狮子啦,踩高跷啦,猜灯谜啦,观赏花灯啦等,处处充满着欢乐,处处充满着热闹的气氛。围绕这些写,重点才突出。

第三,适当描述节日的气氛。

节日不同,所营造的气氛也不同。春节充满的是欢乐、热闹、吉祥、喜庆的气氛;清明节却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秋节营造的是团圆、和谐、欢快的气氛等。适当地描写气氛,不仅能给习作添彩,还能为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例如《团年饭》中“吃饭前,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讨论着许多新鲜话题,热闹极了!”这句,就写出了一家人过春节的热闹气氛。再如下面的《过春节》,请欣赏:

小作者采用追述的方式,描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和祥和,重点写除夕和初一。除夕那天晚上,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外面偶尔传来几声鞭炮声,为除夕夜增添了不少情趣。电视里优美的舞蹈、搞笑的小品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格外的祥和热烈。”这是除夕夜的气氛。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初一拜年的气氛。还有节后串亲的气氛等。既写出了过节的经过,又突出了春节热闹、喜庆的主题。

第四、谈一下过节的感受。无论什么样的节日,给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当一个节日结束之后,或者说当你的习作结尾的时候,最好要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认识,或收获,或感悟,或体验等均可,其实就是记叙文的感悟结尾法。用感悟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譬如《北京赏灯》的结尾:

不知不觉中,灯光长廊走完了,我们来到了出口处。听着喜气洋洋的节日音乐,望着天边那轮又明又亮的圆月,再加上热热闹闹的灯展,我仿佛置身古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场景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承不变的就是那份对传统节日的敬重,此次北京赏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存,使我不仅感受到了节日气氛,而且受益匪浅。

由北京赏灯联想到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联想到时代精神,不仅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还从中受益匪浅。这就是感受,也可称作感悟。

最后,还要交代一句,由于春节是一个比较长的重要节日,牵扯内容较多,不一定非得全部写完,也可以写局部的一点,譬如除夕、元日、灯节等。不管写什么,都要抓住重点,写出节日的经过来。

习作参考

团年饭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湖北老家过年。

那天是大年二十九,亲戚都来到奶奶家吃团年饭。家里,奶奶、妈妈、大婶、二婶都在忙乎着做午餐。不一会,大家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奶奶家,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伙都拎着礼品上门拜年,给他人带来新春的祝福,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吃饭前,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讨论着许多新鲜话题,热闹极了!

不知不觉中,午饭时间到了,大家围坐在桌子边开始吃饭。一盘盘香喷喷的菜端上了桌,可丰盛了。有成都的烤兔,一口吃下去,麻、辣味迅速扩散;有奶奶熬制的鸡汤,浓浓的香味持久在嘴里徘徊;还有二婶炒出来的蔬菜,一口咬下去,脆脆的,没有一点油腻。伯伯、叔叔边吃边聊着自己新一年的计划,而婶婶、阿姨便聊一些家常。不久,饭吃完了,大人们给了我们压岁钱,我们高兴得直跺脚。我忍不住打开一看,哇,竟然有一千元。我揪了一下自己,确定这不是梦后,高兴得大吼起来。

这一年的团年饭,让我更加喜欢过春节了!

过春节

何南客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

除夕那天晚上,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外面偶尔传来几声鞭炮声,为除夕夜增添了不少情趣。电视里优美的舞蹈、搞笑的小品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格外的祥和热烈。

大年初一,拜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天,爸爸妈妈要领着我挨家去拜年。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什么零食,或是买一些文具之类,再不然买些玩具也行。谁知一回到家,红包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幻想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绚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痛痛快快地喝个够,常常闹得肚子疼半天,难受极了,我好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该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不过,这一天我们还要吃元宵,如果有兴致,晚上还要出去看看花灯,用这种形式告别春节。

俺们家乡的新春联

郑永明

春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特有的文学形式,不仅文学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而且还能从中反映出时代气息。

大年初一早上,我穿好衣服,便踏着阵阵的鞭炮声,走出家门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欣赏各家店门前的春联。我们来到相约的地点后依次向西行,没走多远,就看见一家门前的那副春联:“天增岁月地增产,春满乾坤桔满园。”

同伴王伟一看说:“这副春联的字真漂亮,简直是龙飞凤舞。”翁小平接着说:“是呀,字不仅活泼洒脱,内容也符合桔乡人民的乡情。”我也附和着说:“言为心声,它确实说出了衢州人民的心里话。”我们边走边议论,又来到了第二家。这家门口的春联是:

进进出出人人笑容满面

挑挑选选件件称心如意

我们三人齐声读,读后异口同声说:“时装屋。”我们相对一笑,又拉着手一家一家看下去,边看边品味,边读边议论。有时,竟然和出门的主人撞个满怀。这时,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而且个个神采奕奕。我们欢欢喜喜来到文化路的桔海书屋。没想到书屋内外已挤满了人。我们使劲挤入人群,才看到了书屋外的春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我们被那苍劲有力的草书吸引了。难怪有这么多人在欣赏、在议论。这时,有人说:“这是革命前辈徐特立先生的对联。他告诫人们读有益的书,做有益的事,做有用的人。”我们听后鼓起掌来。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生活、学习的座右铭吧!

北京赏灯

赵家浩

今年元宵节,父母带我到北京游玩。听说北京园博园举办灯展,又距离宾馆不远,我们便驱车来到园博园赏灯。

一进入园区,几个巨型灯光雕塑映入眼帘。有新年主题的灯笼展、也有生动形象的“关公”等,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那“北京茶馆”。远远望去,我们竟以为那真的是一间供游人歇脚的茶舍。走近一看,门口两只石狮栩栩如生,威风凛凛。“茶馆”内,有几人一边品茶一边谈笑风声,惟妙惟肖。“茶馆”门口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灯笼,再现了老北京的茶文化传统与过年时热闹的茶馆氛围。

再往里走,是一条长达500余米的灯光长廊。长廊的灯光布置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变换灯光颜色、有的是变换灯管形状,有圣诞树造型的暖白色灯、有莲花造型的枚红色灯、也有雨伞造型的淡蓝色灯,五彩缤纷,亮如白昼。走在其中,宛如置身仙境一般。再加上路旁树上随风摆动的“流星雨”,在这个既无繁花更无烟火的夜晚,我竟得以目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景。

灯光长廊左侧,是各个不同主题的灯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中国航天”这两大主题灯展了。“2022北京冬奥会”主题灯展中展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把长城和冬奥会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好似一只扬帆起航的船,寓意运动改变世界。

在“中国航天”主题灯展中,一个带有五星红旗的火箭正平稳地升入太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向我们挥手。回首2016,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不知不觉中,灯光长廊走完了,我们来到了出口处。听着喜气洋洋的节日音乐,望着天边那轮又明又亮的圆月,再加上热热闹闹的灯展,我仿佛置身古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场景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承不变的就是那份对传统节日的敬重,此次北京赏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存,使我不仅感受到了节日气氛,而且受益匪浅。

今日习作

以春节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写春节的全部,也可以写局部(如除夕、灯节等),要写出怎样过春节,也就是过春节的过程。写成记叙文。不少于300字,最好用上“妙语连珠”中两个以上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