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6638617826 在线咨询

写作辅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辅导 ››  课堂作文 ››  六年级

六年级下册课堂作文—习作一

发布时间:2019-02-16 08:50:47    浏览次数:3045次

景文周

今日习作

1、难忘的第一次

2、写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

3、看图作文《假文盲》

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

也可以从下面两个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本次习作。

在《手指》中,作者以平平常常的手指为题,写了一篇饶有兴趣的文章。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的事物值得写,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漫画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画家从生活中取材,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某些事。下面这幅《假文盲》,你能不能体会到画家的用意呢?把这幅漫画的图意以及你的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己定。如果你有更喜欢的漫画,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那一幅。

指点迷津

《难忘的第一次》是本次习作的首道作文题,属于记叙文范畴。写法相当简单,将你印象极深的第一次行为或遭遇按照记叙顺序写下来即可,既可运用顺叙,又可运用追叙或是倒叙,关键在于选材。什么事使你难忘呢?当然是过去的学习生活中记忆犹新的、印象深刻的、让人感动的、值得纪念的事件,而且必须是第一次做的事情。比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参加活动、第一次学骑车、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自购物、第一次讨价还价、第一次受表扬、第一次挨打、第一次遭遇坏人、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制作等等。生活中的第一次太多了,选择一件,将经过详细记叙下来,然后再谈一下自己经历过“第一次”之后的感受或启示,就完全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了。

第二道作文题是写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并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要点是“有所感触”。哪些事物能够让你有所感触呢?应当说内容是相当多的。比如通过对月球的描述感触宇宙的浩淼无限,作为一个人的渺小;比如对于植物的描写说明四季轮回的内涵;比如对小草的描述感触人扎根大地的必要;比如对《清明上河图》的描绘感触宋代的文明繁荣;再比如对花的描写感触人生美好时光的短暂等等。总之,很多事物都能从中联系到人、联系到生活。那么,怎么写呢?可以模仿《手指》写成说明文,也可以借物写成记叙文,还可以直接写成状物作文。不管怎么写,一定要写出事物的特点,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明白了这一点,问题也就解决了。

至于第三个看图作文,基本没有多少内容要说。因为看图作文的知识前面已经讲过,我们也写过几次看图作文,只要把漫画的内容看清楚,看全面,抓住主要内容去发挥、想象,就能够写出一篇合格的看图作文来。

标题导引

1、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命题即可,如,《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播音》《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自看家》《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上当》《第一次学开车》《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爬山》《第一次获奖》《第一次演出》《第一次捉蝎子》《第一次吃牛排》《第一次被骗》《第一次执勤》等。

2、同样可以根据所写事物对象命题,例如《我们校园的法国梧桐》《一株仙人掌》《美丽的南极石》《企鹅的启示》《国宝大熊猫》《妈妈的水晶项链》《丢弃的鞋子》《被冷落的电话》《花瓶》《泥土》等。

3、既可以用《假文盲》做题,也可以重新命题,如《母子上车处》《可怜的母子》《熟视无睹》等。

写作讲座

记叙文中的追叙与插叙

同学们好!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顺叙和倒叙,今天接着讲追叙和插叙。插叙,一般的写作书上均有论述,而追叙,是景老师独自创立的观点。二十多年前,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追叙,甚至还有人错把追叙当作倒叙。在编著《作文技巧》一书时,老师首次提出了追叙。由于是从未有人提出过的观点,出版社把握不准,将书稿退了回来,并建议换一家出版社试试。于是,老师将书稿又投寄到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社看罢稿件,认为书中一些观点很新,于是专门找兰州大学的教授进行了论证。教授认为观点成立,《作文技巧》很快顺利出版。从此,追叙这一写作基本观点开始流传。

那么,什么是追叙呢?追叙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时,立足眼前或者现在,然后对往事进行回忆追述。这一点和倒叙不同。倒叙先叙述故事的结局或某个片段,然后再按照顺叙从头叙述故事的始末;追叙却是一开始先叙述眼前的事件,然后由现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追述,结尾再回到现实中来,有的也可直接用往事结尾。小学课本中,引用追叙的文章比比皆是,例如本组课文中的《顶碗少年》,就是采用追叙写成的作品。作品一开始立足眼前,谈及“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由此引出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上海大世界看杂技表演。接着详尽描述少年在顶碗项目中的连续失败和最终成功,结尾又回到眼前,写“我”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微微的激动……

学生作文中,运用追叙的就更多。我的学生王丽写过一篇习作叫《妈妈的偏爱》,曾在《金色少年》杂志发表,并获征文一等奖。习作开头写小伙伴们来喊我去打扫街道,然而,还没有等正在洗衣服的我听明白同学们的话,在阳台上看画报的妈妈便将小伙伴们堵了回去。这是为什么呢?习作接着转入有关妈妈重男轻女的几件令人悲愤而又心酸的往事的追述:五岁的我就单独住进了一个屋子,雷鸣电闪使我又鼓起勇气躺在了妈妈身边,却遭到妈妈的指责和驱赶;参加夏令营妈妈不给钱,弟弟的资助“我”又遭到妈妈的责骂。一桩桩,一件件,习作追叙得具体真切,感人至深。习作结尾写道:女孩子就应该受歧视吗?现在我望着在阳台上继续看画报的妈妈,真想质问她几句。我多么希望快点儿长大,快点儿自立呀!

照应开篇,回到眼前,言尽而意无穷。

采用追叙应当注意:开头叙述的必须是现在或眼前的事情,文章的主要内容则是对往事的回忆追述,追叙的内容必须是一件或几件完整的事件,而不是部分片段的缀加,否则,就和插叙混为一谈了。

接下来说插叙。

插叙就是在原来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与内容相关的另一段叙述。对于全文来说,插叙往往只是一个片段,插叙结束后,文章仍回到中心事件的叙述上去。有时候,插叙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做补充性的追述;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身份、性格做扼要的介绍;有时则是为了对事件中的某一情节做注释、说明等。插叙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著名作家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叙述的是南坡庄农民土改以后生活的变化和农村中阶级关系的变化。作品在叙述到土改以后,秋生分得了田地,当然不会像过去那样顺手捎带了,可是田寡妇仍然去看瓜,这时插入了这么一段叙述:

也难怪她不信,她有她的经验。前几年,秋生他们一伙人好像跟她开玩笑,她一离开园子就会丢东西。有一次,她回家去端了碗饭转来,秋生正走到她的园地边。秋生向她哀求:“嫂子,你给我个小南瓜吧!孩子们饿的慌!”田寡妇没好气,故意说:“哪里还有,都叫贼偷走了!”秋生明知道是说他自己,也还不得口,仍然哀求。田寡妇怕他偷,也不敢深得罪他,看看自己的嫩南瓜,哪一个也舍不得摘,挑了半天,给他摘了拳头大一个,嘴里还说:“可惜了,正长呢!”她才把秋生打发走,王先生恰巧摇着扇子走过来。王先生远远指着秋生的脊背跟她说:“大害,大害!庄上出了他们这一伙子,叫人一辈子也不得放心!”说着连步子也没停就走过去了。这话正投了她的心事,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

这段插叙很有必要。它不只可以说明田寡妇为什么不相信孩子们的话,而且有力地表现了土改前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一段插叙,才能衬托出土改后农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以及农村中阶级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插叙结束以后,作品又回到叙述田寡妇看瓜之事上。

学生作文中运用插叙的也相当多,譬如下一讲座中的《云南过桥米线》一文,小作者在详细地介绍了云南过桥米线的历史、用料以及主要特点(做法)之后,为丰富习作内容和进一步说明过桥米线的来历、特色等,就插进了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湖心有一座小岛。岛上风景优美,是读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上去读书备考,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他的身体渐渐消瘦,妻子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到了晚上,她去收拾碗筷时,鸡汤一点也没有动。打开盖子一看,汤还是热乎乎的,原来鸡汤表层的油脂将汤严严实实地盖住,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妻子将米线放在鸡汤里烫一下,丈夫吃起来很香。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他戏说是吃了妻子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到岛上送米线要经过一道曲折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故事的插入不仅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完美,也增添了习作的情趣。

范文例话

第一次播音

胡可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第一次逛公园……而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有点与众不同,那就是第一次到电台播音。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今年的六月二十九日,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学校的领导来告诉老师,让找两名才艺出众的学生,下午去市人民广播电台做“走进校园”栏目的小播客,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老师当场就点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听到这个消息,我既吃惊又激动!以前,我只从爷爷的收音机里听过主持人播音,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声音也能出现在收音机里,真是太令人兴奋了!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们来到了市广播电台,很快就见到了栏目主持人——鸽子姐姐。他对我们说:“你们先写作业吧,可以边写边想着一会儿的自我介绍和好书推荐,时间到了我喊你们。”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默默地想着准备的内容,在心里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时间到了。”鸽子姐姐清脆的声音在我的耳旁响起。我的心马上提了起来,和同学一块儿走进演播室。只见屋子里摆了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仪器设备,一个播音台前放了几个话筒。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在了播音台前。“今天有点紧张是吧?”“斐莹,你在学校广播电台第一次是怎么主持节目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在鸽子姐姐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和同学斐莹慢慢地进入了状态,流利地回答了各种问题。不知不觉中,半个小时的节目在我们欢快的笑声中结束了。

难忘的第一次播音,让我体会到了做一名主持人的快乐和辛苦,也激发了我对播音主持的热爱和向往。

精彩点拨

习作采用追叙手法,由眼前的“第一次”说起,转入对“我”第一次播音的回忆追述,先写老师挑选“走进校园”栏目的小播客,接着写“我”和斐莹到广播电台播音的经过,最后谈及第一次播音的体会和感受。叙述有条理,重点突出,语言也流畅、自然,符合本次习作要求。

第一次坐高铁

郭剑铎

“五一”假期,我们去了一趟武汉。回来的时候,体验了一次大名鼎鼎的武广高铁。

走进车站大厅,里面宽敞明亮,极具现代化。这儿没有一般火车站那么混乱拥挤,看上去更像是机场。

我们坐的是一等车厢。一等车厢感觉跟飞机的商务舱差不多,座椅非常宽大,还可以随意调节方向。有些人如果背对着火车行驶的方向感觉头晕,就可以把座椅调头。如果想和朋友对面聊天、下棋、打扑克,那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座椅靠背角度也可以任意调节,想不舒服都难。车厢过道顶部装了几台双面电视机,有了它们的陪伴,旅途就不会寂寞了。

我正好奇地打量着车内的设施,忽然觉得窗外的景物在向后移动,原来是列车开动了。列车起步如此平稳,我居然没有一点感觉。

离开市区后,列车速度越走越快,窗外的景物一闪而过,根本来不及看清。这时列车的屏幕上显示时速已达到341公里,但我丝毫没有感到颠簸。我把一瓶水放在窗台上,水面虽然有一点点摇晃,但绝对不像汽车高速行驶时会掀起“惊涛骇浪”。突然,窗外闪过一个黑影,列车似乎卡了一下。原来那黑影是一辆迎面驶过的高铁列车,因为车速太快,两辆车之间产生的引力非常大,所以我们会有“卡了一下”的感觉。这种感觉真奇妙!

因为喝水多,我连忙向厕所奔去。但车厢尽头有一道门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刚想伸手拉门,那门却自己开了,原来是一道自动门。厕所里的设施跟飞机上的差不多,但空间比飞机上的要大一些。墙上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的是一次性厕垫,非常卫生。

历经三小时零五分,列车到达了终点——广州站,比预定时间还早了三分钟。高铁,中国的高铁,真快呀!

精彩点拨

如果说这是一篇记叙文,不如说是一篇说明文,因为习作中说明的成分更大。交代罢体验高铁之后,接着逐层对候车大厅、车厢进行交代,刚转入列车开动后的记叙,又转首写列车行进过程中的平稳、安详以及交代厕所的方便舒适,最后感叹中国高铁之快!层次井然,语言悠闲,值得推介学习。

我们校园的法国梧桐

刘  磊 

我们的校园里长着许多参天大树,有高大挺拔的白杨,有宁折不弯的泡桐,有质朴无华的老榆树,还有绮丽清秀的塔松。师生们最喜爱的要数校园中那上百棵法国梧桐了。

这些树,棵棵干高冠大。说它高,棵棵高出四层楼顶;说它粗,两个小朋友合抱都抱不住。它枝繁叶茂,把绿意和浓荫悄无声息地送给人们。它木质坚硬柔韧,可以制作各种器具。

春风习习,细雨濛濛,梧桐枝头萌生出了一个个绿色的芽苞,小的似黄豆,大的像葡萄,一串串,一条条迎风舞动。仲春过后,芽苞展枝抽叶,每根枝条上缀满了大小不一的绿叶。片片绿叶五个尖角有规则地张开。微风吹来,小小的叶片“沙沙”作响,像在欢歌笑语。

炎热的夏天到了,梧桐叶更是郁郁葱葱,挨挨挤挤,层层叠叠。庞大的树冠好像一把把绿绒大伞,在校园里搭起遮天蔽日的绿帐篷。课间,我们在树下活动、游戏;下雨了,我们站在树下避雨;即便是骄阳似火的热天,千余名师生照样在它的树荫下集合开会。饭后、课余,老师们会搬个小凳子坐在树下乘凉。这时,从树叶的缝隙里筛下来的斑斑驳驳的光点洒在我们身上、脸上,舒服极了。这片梧桐林,成了我们学校的避暑胜地。

梧桐树开花了,那蒲公英似的黄毛漫天飞舞,同学们像追蝴蝶似的追逐着嬉笑着,树林里一片欢乐。

秋风萧瑟,那满天满树的绿叶渐渐变黄了。一场寒霜,一阵秋风,那黄叶像接到命令似的,纷纷脱离树枝簌簌地向下飘落。有的像杂技演员一溜跟头落下,有的像小降落伞飘飘悠悠,有的像飞鸟在空中盘旋一阵,然后俯冲落下,有意思极了。往下瞧,刚扫过的地面,又铺上了一层金毯。清代诗人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佳句。梧桐叶虽然不是“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

严寒的冬天,北风像狮子一样怒吼。虽然梧桐美丽的外衣被残酷的严冬剥去,然而,它没有皱眉,没有落泪,依然光着枝条,挺直腰干,与寒风搏斗,与严寒激战。这种顽强精神感动了雪爷爷。雪爷爷慷慨地送给它一床银被。梧桐树得到了安慰,甜甜地睡了。是啊,它劳累了一年,也该美美地睡一觉了!

梧桐树虽是普通的树,但奉献给人们的却并不普通,并不平常。

精彩点拨

这是一篇精美的习作。小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时令顺序,详尽地描述了法国梧桐从发芽、成长、开花到落叶的全部过程,同时还交代了它们的作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优美,尤其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为习作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假文盲

黎世仙

今天,我看了一幅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感触颇深。

在候车室的“母子上车处”通道里,四个身材魁梧、手持公文包的男人站在那里。他们有的正在“闭目养神”;有的却耷拉着脑袋瞅着脚下,好像不敢正视眼前的标识牌;有的抬头远望,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真正应该享受优待的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却被她们挤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位子被别人占据。

这四个男人真的是不识字吗?不是的。他们衣冠楚楚,手持公文包,显然是“喝过墨水”的人。他们是心中无人、目中无牌的“假文盲”!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假文盲”屡见不鲜。在公交车上,有专门为不方便人群设立的“老弱病残”座位,却常常被一些身材魁伟的年轻人霸占;在公共场所,明明写着“禁止吸烟”几个大字,可有些人仍旧在那边翘着二郎腿悠闲地吞云吐雾;池塘边明明竖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有些人仍像没看见似的,钓了鱼就走……这些“假文盲”为了一己私利,根本不为他人着想,甚至还损害他人利益,是一群货真价实的自私鬼!这是一种败坏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与文明社会水火不相容的可耻行为。

我相信这些大男人看了这幅漫画,肯定脸会发红的,甚至会感觉无地自容。但是,光脸红还不够,希望这些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自私,多想想别人,让社会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精彩点拨

看图作文贵在对图的细致观察,从而产生联想,引发触动。从这一点说,小作者做到了细致观察,而且描述出了图中的内容,接下来的插叙,犹如议论文的补充论据,进一步批评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假文盲”,结尾提出希望,让人们“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自私”,“让社会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假文盲

施文迪

这是一个深冬的夜晚,天色昏暗,北风呼呼地刮着,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都在赶着回家。

我打算坐公共汽车回家,到站牌前一看,等车的人多极了。忽然人群里传来一阵小孩的哭声。我仔细一瞧,只见一位身材瘦小、紧抱小孩的妇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着。我纳闷了,旁边不是有“母子上车处”的优先通道吗?为什么她还在站排呢?再一看,“母子上车处”前站着四个男人。他们个个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原来,这位妇女是被挤出通道的呀!我很奇怪,这四个男人为什么站在那里呢?难道他们不识字?是文盲?可怎么看都不像啊!

站在优先通道第一位的,是个挺着将军肚的男人。他身穿一身名牌,悠闲地站在那里,斜眼看着哭泣的小孩儿,那傲慢的眼神真让人气愤。第二位是个高个子,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子,看上去文质彬彬,可能是一位白领吧!只见他闭着眼睛,对孩子的啼哭视而不见。亏他想得出这掩耳盗铃的办法。第三位是个矮个子,他穿着一身羽绒服,头戴一顶军帽,脚上的皮鞋擦得铮光瓦亮,看上去很有城府。如果不是他真的站在那里,很难想象他会和一对母女抢位子。第四个是个体弱多病的中年人。他瞪着眼睛发呆,可能心里想着:“这风像刀子似的,我得赶紧上车呀!”

“嘀嘀——”汽车来了,几名男子争先恐后上了车,座位被捷足先登的人坐满了。抱孩子的妇女好不容易才挤上了车。望着可怜巴巴的母亲,我大胆地对抢座位的几个人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位先生、小姐能让个座位给这位母亲呢?”几个男人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都红了……

公共汽车启动。大家坐在车厢里不仅躲过了外面的寒风,更感觉到了一丝暖意。

精彩点拨

习作站在第一人称的观察者角度,对漫画内容进行合理大胆地想象,不仅写出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以及母子俩等车时的状态,更对四个“假文盲”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揭示出社会上一些道貌岸然人物的丑脸。最后对客车到来后的描述虽在漫画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是一篇很规范的看图习作。